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水质监测技术新突破:上海博取...

水质监测技术新突破:上海博取浮漂式传感器实现物联网全连接(一)

2025-09-30
传统水质监测模式长期受限于数据滞后性与高人工成本痛点,例如依赖人工采样分析导致数据时效性差(单次监测周期常超过24小时),且现场维护需专人定期巡检,运维成本占总投入的60%以上。上海博取仪器研发的浮漂式传感器系统通过整合高精度感知、物联网传输与低功耗续航三大核心技术,构建了新一代水质监测范式,实现了从“被动采样”到“主动感知”的跨越。

核心技术原理

该系统采用浮标观测技术架构,整体由浮体单元、核心传感器组、数据处理模块、供电系统及系泊装置构成,形成“监测-传输-分析”闭环。浮体单元采用增强型一体式锥体结构(直径仅1米,重量减轻40%),防护等级达IP68,可抵御8级风浪与海水腐蚀,为设备提供稳定搭载平台。核心传感器组作为系统“感知神经”,集成电化学、光学等多技术路径,可同步监测pH、溶解氧、浊度等关键参数;数据处理模块采用工业级Rabbit芯片,实现本地数据存储与边缘计算;供电系统则以太阳能板(50瓦单晶硅,转换率23%)搭配8块100AH蓄电池,形成能量互补机制。
系统工作模式采用智能间歇式运行:休眠时段仅值班电路工作(功耗<0.5W),工作时段触发传感器初始化、参数测定、数据打包上传全流程,用户可自定义监测间隔,最小周期达5分钟,大幅降低无效能耗。

三大技术突破与创新点解析

1. 高精度传感器技术:数字电极与抗污染设计

自主研发的MPG-1906五参数分析仪代表核心感知能力突破,采用数字电极技术实现免校准快速部署,关键参数性能指标如下:

监测参数 测量范围 精度 技术特点
pH 0 - 14 ±0.02 pH 支持热插拔,即插即用
溶解氧 0 - 20 mg/L ±0.1 mg/L 荧光法原理,寿命延长至2年
浊度 0 - 1000 NTU ±2% F.S. 光学散射法,抗干扰设计
传感器单元配备双级自动清洁系统:先通过高压水冲洗去除表面污泥,再启动超声波除垢(频率40kHz),可在300 NTU高浊度水体中稳定工作,将人工清洁周期从传统设备的每日1次延长至每周1次,维护效率提升7倍。

2. 物联网全连接传输:多模协同与低延迟保障

系统构建了 “空-地-网”立体传输网络,支持4G、北斗、蓝牙多模通信,数据传输率达90%以上,可同时向3个监测中心并行发送数据。其中,5G+北斗双模传输实现0.2秒级延迟,配合边缘计算模块,异常数据可在1分钟内触发预警;北斗三号短报文功能则确保在无公网覆盖区域(如偏远河道)的数据回传连续性.
数据协议采用标准化设计,支持与污水厂PLC系统、环保局监管平台无缝对接。以上海松江污染源排口监测项目为例,设备通过4G远程传输实时对接上海市环保局平台,数据上传成功率达99.2%.

3. 低功耗长效运行:能源优化与智能管理

供电系统采用太阳能+锂电池双冗余设计,50瓦单晶硅太阳能板在弱光条件下充电效率比传统组件高15%-20%,搭配能量密度150Wh/kg的锂电池组,可支持连续30天阴雨天气运行。通过以下三重节能机制实现超低功耗:
  • 硬件节能:传感器采用休眠唤醒机制,工作时段功耗<5W,休眠时段仅0.3W
  • 软件优化:数据采集系统采用Rabbit芯片的低功耗模式,数据存储优先本地缓存,定时批量上传
  • 能源管理:智能充放电算法动态调节太阳能板工作电压,蓄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1200次

技术优势总结

核心技术优势

  • 免试剂污染:全程无化学试剂消耗,避免二次污染,符合生态监测环保要求
  • 5分钟监测周期:相比传统每日1次采样,时间分辨率提升288倍,可捕捉水质瞬态变化
  • 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:微型化部署(浮标重量减轻40%)使运输安装成本降低50%,低功耗设计减少30%年运维费用
  • 智能化升级:集成AI水质预测模型(准确率89%),实现污染趋势预判与异常自动报警
该技术通过15年传感器自主研发经验与上海交通大学产研合作的技术积累,已形成从核心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链,其物联网数字传感器系列(如IOT-485-PH、IOT-485-DO)已实现规模化应用,推动水质监测向“实时化、无人化、智能化”转型